
比如說,行政希望教師可以配合上面交辦的業務或是指定的工作,而且如果能每項都做的話,那就最好了。上面指的是誰呢?可能是學校的校長,或是上面一點的教育局相關單位,或是再高一層級的教育部相關科室。如果層級稍微低一些,也可能是某位「好大喜功」、「揣摩上意」或是「自以為是」的校內主任,自做主張推行一些「奇怪」的政策或是活動。在行政工作的,總是希望可以「交差」,好吧,這樣說不太好聽,總是希望工作可以「交待」過去,勉力為之,不管上面交辦的是否合理。從前軍隊中流行的一句話:「合理的叫訓練,不合理的叫磨練」。
合理的業務,當然是儘量完成。但是如果學校能做的(而且還是做的漂亮)只有那些人時,就會開始痛苦了。有良心一點的行政人員,對這些老師會覺得很愧疚,總是請他們幫忙。公事公辦一點的,可能會覺得理所當然。可是,這是對這些優秀老師的肯定,還是另一種懲罰呢?老師們可能會想「因為我在某方面滿厲害,所以我就要做到死?」「因為我帶班盡心,所以就要做的更多?」,行政可能會覺得「某某老師很認真,教學很好,xx班就讓他帶」是理所當然的。有些另外規劃的項目,這時就會出現難以處理的局面…
而在教師這方面,可能就會覺得,為什麼要做這麼多的事情?包這麼多的工程?教書已經很累了,帶班也充滿了挑戰,已經用生命在付出了,還要做這麼多的工作…為什麼事情不是用輪的,而是經常某些人在做?行政為什麼不先規劃好,常常會有臨時要我們做一些其他的事?研習一大堆,在學校累的要死,出去研習回來,繼續累的要死還是得上課…有時,便變成要靠行政人員自己的人際關係,才能「擺平」這些紛爭或是工作事項。人際關係不佳、平時不善哈啦、讚美他人這類的行政人員(像我),這時就會開始感到痛苦…去那裏找人啊…而我這個人道主義者,又覺得一直找負責的同仁來做於心不忍,但是又想把事情做好,所以頭髮的顏色就越變越快。當然,還是比不上伍子胥的啦…
或者,對立應該是彼此的溝通不良所造成。溝通不良或許是校園內常見的現象,或者說是「常態」。多年來的經驗,深深感受到教師是最容易感動的一群,很容易改變。這是其中一種。另一種,也是深深的感受:教師是最不容易改變,也最難伺候的一群人。會當老師的,少有不聰明、會唸書、腦筋好的,所以相對來說,老師們很容易自視甚高,眼睛長在頭頂上…什麼都看不到,「不知人間疾苦」。也大多是一帆風順的過來,所以挫折忍受力也低,EQ方面評分也多不高。像我也大概可歸屬到這類。
教師與行政間的對立,滿多出於上述這種非理性的「互看不順眼」。行政的一方可能覺得「這樣很合理」,教師一方卻覺得「不好好規劃,儘做些與教學無關的事」「沒有好好溝通,感覺不被尊重」。或是行政有業務要推動,也許有說明,也許說了還是被懷疑,也許是行政自己根本沒規劃好。有時是教師這端有問題沒問,或是不敢說出口,可是卻私底下議論紛紛…但就是沒人直接問行政的業務承辦或負責人溝通清楚。所以,不信任就這樣慢慢產生。行政覺得做得很累,其實,老師們也覺得很累…大家共通的部份,大概只有: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(總算還是有個共識,總比沒有好)
行政常覺得教師配合度不高、意見很多,教師覺得行政的規劃不切實際、製造麻煩…其實,很多事情若不要預先有想法,或是心有定見,行政與教師間應該可以好好溝通,達到多贏的局面。從舊制師資培育法出來,由實習老師做起,當了導師,帶過「放牛班」,被交待、分配過業務工作,又做了算算是小小行政的組長,到現在是一個小小主管,真是有滿多的感觸。我可以接受理性的溝通,但是還是很難接受已有想法的「討論」,或是「告知」。行政都是自顧自的?我很不以為然,至少我覺得我處室的同仁都盡力在做,我也覺得他們做的很好…也許是我自我感覺良好。但他們不論是在行政或是教學上,至少我覺得可以算是個標竿。
行政與教師的立場未必一致,我覺得我所規劃的方向,做法或許不是人人滿意,但至少我覺得在現實環境與教育理想中,還可以取得一點點的平衡。更何況,在現在多元的社會中,不管怎麼做一定就是有人會不滿,或覺得他受委曲。在一些事情的推動上,就是有些人可以有理由不做,其他人做的累的趴倒。學校的一些績效沒有彰顯出來,未來12年國教家長為什麼要把孩子送進來?如果批評、推辭的同時,可以拿出更好的作法或建議,這樣才是王道吧!共識那裏來呢?也許真要大家一起痛過,才會有共存共亡的感覺。那時,行政會更加盡力的規劃與努力,教師們才會更配合與提出建言,讓學校更好,教師教學更快樂,學生更能適性發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