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老師,你會不會回來?」王政忠(南投爽文國中)著,時報文化出版 2011/8/31 出版
博客來網站上較詳盡的介紹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516427
今晚用餐完,到附近的金石堂逛逛(幾乎成了例行工作)。一進門,就看到新書架上第一排擺滿「老師,你會不會回來?」這本書。封面上滿滿的推薦人士,動人的slogan(教育史上最感人的故事 百人爭相按讚),便在書局翻了一下。
因為感冒,所以精神並不是很好,也不能很集中精神的看,更重要的,是不好意思看完…不過,大致有了些方向與感想。這本書就我快速翻閱的內容看完後,覺得和「第56號教室的奇跡」很類似。王老師也是熱血一族,對教育有著熱忱與憧憬,也能在教育的過程中,盡力為學生著想,真正做個「教師」該做的事。教育若只是教能教的學生,頑冥不靈份子就放他去的話,那教師的專業,就不值一提了,誰都可以勝任教書的工作。只有肯為學生付出,能為學生設身處地,視學生如己出,多向教導,指引學生自己適性的道路,才是一個教育者能做的工作,這也就是教師和一般教書的人不同的地方吧。
在快滿二十年的教學歷程裏,我也和王老師有著類似的經驗與感觸。環顧在三所不同的學校中,都有許多類似王老師這樣的人,在教學崗位上克盡職責。而在兼任行政的工作上,他是被迫接下,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。而在理想與現實的交戰下,終於找到了一個方向,讓他可以為學生規劃,為教育理念而奉獻。目前的工作環境裏,也慶幸有這樣的同仁堅守崗位,有著相同的教育理念。不禁又想起,同事的老師給他們的「勇往直前時,莫忘初發心」。心存正念,時時反省,當我在這個當下做些事時,是否忘了初發心呢?
推薦這本書給從事教育工作的夥伴們:想想自己是否還不夠盡力,是否還有許多地方可以再努力些,或是做的更好些;當你覺得孤單無依時,看看這本書可以讓你有些慰藉,讓你覺得自己在堅持教育理念與理想時,可以有個依靠;也讓你知道你不並是單獨一人,仍有許多熱血的教師,在教育崗位上努力不懈;在遭受挫折或是不平對待時,可以稍稍療傷。也提醒我們所做的一切,都應該是為了讓下一代更好,讓每個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天空。
回想起來,自己會這樣「一路走來,始終如一」,大概和王老師很像,是感受到學生的「真」與信賴吧…遙想二十年前師範還有公費生的時代,按成績來分發。雖然自己的成績是中部第一名,但是因為台中市總是不開缺,便只有台中縣的學校可選。因為中縣也有不少同學,雖然有優先選擇權,不過也沒有特定學校,就做個人情,讓同學都能如願,自己就到原來台中縣的霧峰國中報到。霧峰國中雖然沒有爽文國中那麼老舊(王老師書中寫的),不過環境也「相當清幽」,算是「世外桃源」:學校三面被稻田環繞,背後是草湖溪,學生也無處可逃。
那個年代,升學至上,也有分班,但可不是現在的分組跑班,而是真的按成績編班的。我選擇的學校(應該是全台灣的都會地區都是這樣)也分成了A、B、C三段(有點時空倒置的感覺,因為更早前我唸國中時也是這樣)。因為我的漢草(台語,意思是身體)超讚的,所以學校(應該是訓導處吧)就體貼的將一個二年級的C段班排給了我,當了他們的導師(後來才知道C段還有分等級,我接的就是最後的那個…)。
當然,那一年也像王老師書中所寫,發生了許多「可歌可泣」的故事。(也許,有時間,也像王老師一樣來寫個回憶錄好了…嗯,順利的話,退休制度沒改,應該是頂多再十年左右可以退休了)。那個班給了我這個菜鳥老師許多問題,不過也有很好的回饋,師生互動良好。也許是當初的這一班「放牛班」,讓我在教育上沒忘了初發心,而他們在畢業後也都有算是正當的表現與工作;原來全校「最大尾」,被預期會出大事的男同學,當我退伍參加同學會時,居然是間機車行的老闆!多年之後再聚,我們就像朋友一樣歡聚,笑談從前。孟子說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,一樂也」。雖然話這樣說,不過我想,英才大概不用我教也會很厲害,我覺得教普通的學生讓他們適才發揮會更快樂些。最重要的,學生能找到自己的路,才是老師們最開心的事吧!
每個老師,都該有本「回憶錄」,有的老師形諸文字,有的老師刻劃在心中,有的老師用生命體現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