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得摘要:
我們正努力為孩子的未來做出改變。但若家長們的觀念無法改變,一直停留在分數代表一切,唯有讀書高的「士大夫」觀念,那任何改變都抵抗不住來自家長的壓力。盲點:
- 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,是沒有安全感?還是虛榮?
- 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
- 要孩子追逐「速利」、「速成」、「齊一」、「從眾」的人生
- 要孩子爭捧鐵飯碗
教育資源過於集中,社會走向強者益強,弱者益弱。
台灣的教育體制,高度補貼背景好、競爭力強的學生,窮人難以透過教育翻身,社會階級不易流動,正往一條「贏者全拿」、「強者益強、弱者益弱」的不公義之路前進。
我們的教育就是考試教育。
愛因斯坦說:分數代表的是現在的知識,並不能預測未來的表現。
考試考不出熱忱、責任心、使命感、溝通力、領導力。考試也考不出有遠見、有企圖心、有決策能力的未來領袖。考試更考不出一個人的品味、品格、藝術、文化、教養的內涵。
父母不放手,小孩不放膽。
職業只是謀生工具,但志業卻是讓人足以燃燒熱情的天命所在。
老師最重要的工作,是幫助學生挖掘找到們自身的天賦,看出每個學生的獨一無二。
葉慈:教育不是裝滿一壺水,而是點亮每個孩子心中的蠟蠋,讓他發光、發亮。
老們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,應該扮演的角色,是陪著學生一起冒險,找尋如寶藏般珍貴的答案。
勇於築夢,勇於實踐。
問題學生,是環境讓他們有問題,不是他們本來就有問題。
年輕人應具備的五大能力:
- 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
- 判斷的能力。工作能力不等於生活能力。學會觀察,做精準的判斷
- 拿出主見的能力。面對世俗潮流要有勇力提出主見
- 實踐與學習的能力
- 對世界好奇的能力。挑戰自己的極限,為生命創下更大的格局
賈伯斯:
生命短暫,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陰影裏,不要被教條所惑,盲從教條等於活在別人的思考,不要讓他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心聲。最要要的,要有勇氣跟著自己的內心與直覺。求知若渴,虛心若愚。
Ken Robinson:
歸屬於天命。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感受。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擅長的工作,才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,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,你覺得自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,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。
任何天賦,都需要回到「紀律」的堅持上。沒有紀律,就沒有永恒。天賦需要鞭策,需要有意識、有方向的操練,以追求更高的實際目標。
只有專注和熱情,生命的火光終會帶領你穿越人生的迷霧。
江振誠:
卓越不是別人對你的界定,而是你給自己的評價。
教育應該是讓學生關懷自己以外的人、事、物,激發對社會、世界的熱忱。
文化不能僅僅是研究,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次,必須將它變成生活,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態度,一種洋溢於呼吸之間的氛圍。
學校重視學生是否在課業以外有團隊合作,實現夢想、忍受挫折的勇氣,是否有參與社會的熱忱、培養有感染力的領導風格,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標準制定清楚後,學生的學習勢必會往這個方向發展。
小學五年級應是小朋友藝術天賦發展及啟蒙的最好時期。學校:知識的傳授,品德的培養,技藝的學習,讓所有身處其中的人,如沐春風。
技職教育:
- 堅持核心優勢,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價值
- 從「學」到「術」,設立雙重門檻
- 建立專業尊嚴及標準
可能未來學校必須產出、提供更多的「教育產品」出來,學校必須要有各式各樣教學的元素,以更多元的方法來啟發孩子。
現代文明素養的公民:
- 傾聽
- 尊重
- 明辨是非
- 以開放的心態觀察世界與未來,及「與時俱進」的學習能力
由以上四項培養出「思考力」。
服務會永遠被需要。
馬丁路德.金恩博士:
整體教養與教育的目的,在於教育自己成為斟酌證據輕重,鑑別是非對錯,分辨事實與虛假的不同,具備獨立思考的國民。
不要小看自己的影響力。
改變的開始、起點以及真正的力量,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。
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,真正的文化生命必須正本清源,從教育起始點開始的涓滴累積方可成就。
台灣文化的生命力來自吸收、交融、轉化及再創造。台灣的優勢:文化。
Vaclav Havel:一個國家公民在文化教養與舉止習慣上的衰退,比大規模的經濟衰退更讓人震驚。
如何將文化、品格、美學、藝術等教育元素,因勢利導,層層往下落實成教學內容?
決定未來的力量,就在自己手裏!
1 則留言:
讚*500^^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