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身香味觸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,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,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。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,故說般若波羅多咒,即說咒曰:「揭諦,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」
生活即修行。很多事情說的灑脫,但在實際的應對處理上,並不見得如自己嘴巴上說的那樣容易,或是言行一致。尤其是在曾發生過怨懟之後,想放下一切,對凡夫俗子的我們而言,可能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。雖然嘴巴說已經放下,但是實際上,或許因為沒有那個「境」的存在,或許對方已不在身邊,或是環境有了變遷,所以可以輕鬆的說「我已經不再乎了」,「隨便他去說,我不在意」。
當有了怨懟或傷害後,想這樣說,應該需要很大的一番調整才能做到。真的已經放下,方能灑脫面對對方。其實,最應該是面對的是自己。因為自己在乎這一切的「相」,在乎自己的「相」。有執著,才會有傷害,才會產生怨懟。
曾經我以為已經放下同仁對我的一些話語,也自以為已經可以坦然面對,自以為可以很瀟灑的不當一回事。而今才發現,那是因為沒有那個「境」。當「境」來臨時,才是檢視自己的最佳時機;所說過的話與言行,均在此時可得到驗證。今天才發現,原來我仍很在意他在別人面前說我的話。今天他並沒有做什麼,而與他相遇產生了境,所以,自己內心諸相,便在此時都跑了出來。自己對於「相」的「我執」、「我要」,仍是如此強烈。當初他說的話,原來我還沒有真正放下…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