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變,是為了使生活更好!2010/09/15 陳之華
搬回國內這一年半來,聽著人們談論國內教育現場的種種時,不免會聽到有人義正詞嚴的說:「我們以前還不是這樣走過來的!」
這一句那麼理所當然的話,其實正一語道破了我們教育和教改的局限與困境。
當有人問我,孩子回到國內受教育,遇到的最大衝擊為何?我想最大的衝擊莫過於看到我們的中學,仍用著和三十年前極為相似,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大量考試,來進行教學與評量。而孩子們,也就在這股揮之不去的「傳統」浪濤下,載浮載沉……
這樣世代傳接下來的「傳統」模式,對一部分人來說,或許毋需改變,而孩子也似乎無可避免的要學著接受。但這樣的「傳統」,果真顛撲不破嗎?
其實,「傳統」對我而言,應該是一種美好的、能經得起時間歲月考驗的事物,如同一篇雋永的文章、一首扣人心旋的詩詞、一幅出神入化的字畫、一首觸動人心的音樂、一個古雅優美的慶俗祭典……等。
美好的傳統
在事隔三十年後,看到孩子在學校讀朱自清的「背影」、琦君的「下雨天真好」,這些歷久彌新的文字所能傳達給人的無限溫暖、感觸,對我來說,真是教育裡最足以世代相傳的美好「傳統」。
然而我們學校在教導一些美好文化時所用的方式,諸如仍要全校學生抽籤站上升旗台進行默背,不會的學生就留在升旗台上罰站;或一天中就要「充分利用」早自習與下課後,進行至少兩、三科的考試……‥等,這種責罰威嚇式的教學、漫天飛舞的測驗和作業,對我而言,就真不是仍需代代持守的「傳統」文化了。
它們就如同中國婦女曾經痛不欲生的裹小腳文化,絕非無法改變、一定要堅持的「傳統」。因為,一項真正美好的傳統,應該是為人們帶來感動與喜悅,能使你我生活更加美好的生命經驗。
如果「傳統」會使人們痛苦與難過,會要人們必須犧牲而得以成就,會讓孩子陷入單一、陳腐的價值觀,那這些行之久遠的堅持,絕對需要深思、探究與改變。
所以當某些社會賢達誇誇其談說:「我們以前還不是都這樣……亞洲國家都這樣啊……中國的孩子念書念得更辛苦、競爭更大……不這樣,哪會有競爭力?……」
這些有著深層社會結構與某種言之成理價值觀的「定論」,時常就這樣阻礙了人們去深入思辨「改變」的必要性,也無法進一步了解教育多元化之後,其所能為我們的孩子和國家社會創造出來的競爭力,與優質教育的附加價值,究竟何在?
為了更好而改變
七月,來到上海世博園區的瑞典館場,被數張瑞典述說著自己短視、急功近利的過往歷史影像給震懾住了。雖然我清楚明瞭北歐各國現今的國家競爭力,以及一再被全球評比為優質國度的環境,都是歷經冗長而艱辛的奮鬥、改變,才得來的成果。但瑞典館內一幅幅在二十世紀肆意砍伐森林、過度汙染海水、港灣內垃圾漫天飛舞的景象,卻是歷歷在目的生命印記,也是瑞典人面對過往自私的真誠懺悔錄。
但選擇面對問題,進行改變而逐漸成功脫胎換骨,使北歐成為全球最先進的環保國度,也再次給予我們一堂既中肯又動人的省思:「改變,不過是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!」
每當我在分享跨文化的人文或教育觀點時,不時也會聽到:「別人可以做到,是國情與民族性不同……」;的確,國情與性格本就有所不同,但世界各地歷經衝擊與改變的過程,卻或多或少有著極為相近的軌跡。因此,與其一味的以國情不同,所以無法改變現狀為由,倒不如真誠的面對問題,進一步去深思、了解我們古往今來曾經擁有什麼樣的人文與教育精神,以及為何我們現在需要改變?改變的方向與方式何在?
芬蘭,孔夫子之國!
二○○九年初,在我離開芬蘭前,芬蘭全國最大報《赫爾辛基日報》對我做了篇專訪。當時許多芬蘭朋友來電說,報導寫得真好,凸顯出我對人事物的關懷、情感,更讓我成了芬蘭人眼中的一號人物。當時,那篇幾近全版報導的標題,竟是:「芬蘭,孔夫子之國!」
原來,當我在述說北歐教育與文化觀點時,北歐人卻以我們最為熟悉、最樂於自我標榜的先聖先賢來下標題。芬蘭教育成功的經驗,其實正是借重我們千百年來所擁抱的至聖先師的教育精神,與我們曾經擁有,如今卻似已束之高閣的人文價值。
世博會的瑞典館提醒了人們,北歐曾因產業的發展而大肆破壞環境,但如今卻轉變成為全球永續經營、節能綠化的最佳楷模。而北歐更同樣在教育體制和觀念上做過巨大的轉型,芬蘭在七○年代實行了教改,將受教權回歸全民、將教育內容的良窳回歸全體教師,不僅打破能力分班,更重塑教師的專業能力與尊嚴,將教育資源廣為擴及到每位最需要的孩子。這絕對是芬蘭擁有今日成就的最重要關鍵,使它一再被世界評比為先進之國;最新一期的美國《新聞週刊》更將芬蘭列舉為:「全球最佳國度」。
這一切,來自回歸基本的人文關懷,回歸到教育的最核心價值,彰顯出我們寫在國內各處教育現場的孔夫子理念。
此外,北歐更以合作取代競爭,以更寬廣的培育理念取代了我們仍在謹守的「精英」制教育,芬蘭從七○年代的教改至今,不到半世紀,卻已從極不均衡的教育資源分配,進展到全國均衡化的優質學校機制,不僅成功的縮小城鄉各級學校間的落差,更使它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國家及最優質的國度。
這正是站上了人文高度之後的教育思維,所能帶給人民、社會與國家的最大貢獻。在新的世紀,我們或許都該重新去思索:「為何要教改」?「一綱多本」的原始意義何在?「多元評量」的真正落實處在哪裡?第一線教師到底需要什麼能力和素質?優質化高中的未來與優點是什麼?最基本的教育資源分配,最應該重視的族群為何?
思索、面對,是「改變」的第一步;而改變,不過是希望你我孩子的未來生活更加美好啊。
轉貼自:親子天下精選部落格 http://parenting.cw.com.tw/blog/blogDocDetail.do?blogDocId=374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